2011年8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成为省首批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十四所学校之一。学校制定了“一体多翼”的学校特色建设策略,即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体,以拔尖创新试点班的课程建设、生态教育课程基地的建设、教育国际化发展等为支撑,努力培养“多元优质发展”的“大成人才”,打造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逐渐形成了具有丹中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被评为“镇江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优秀学校”,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镇江市特色学校。2015年,学校成为南京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合作伙伴”。2011年8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成为省首批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十四所学校之一。2012年,被评为“镇江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优秀学校”,2013年被评为镇江市特色学校。2015年,学校成为南京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合作伙伴”。学校制定了“一体多翼”的学校特色建设策略,即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体,以拔尖创新试点班的课程建设、生态教育课程基地的建设、教育国际化发展等为支撑,努力培养“多元优质发展”的“大成人才”,打造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逐渐形成了具有丹中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近几年,学校在创新班开设了“感受语文”、“毛泽东诗词赏析”、“物理与生活”等十余种校本课程,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学校组织学生到南京、北京等地的高校开展励志修学培训和科研见习活动,深入到当地高科技企业及社区进行社会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组织了内容丰富的研究性学习。2011届创新班学生分成27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调查研究,撰写报告,制作课件,进行交流和评比,《超市心理学》、《走进南朝石刻,感悟齐梁故里》、《耳环,在古老与时尚之间》、《废电池的危害与回收》、《新高一学生初中时期与假期内睡眠情况的研究报告》等研究或调查报告,体现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2012届创新班学生组织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的探讨”、“十大物理学难题困扰世界”、“流行音乐史”等25个课题开展了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制作课件,进行展示和评比,他们撰写的研究调查报告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科学问题的深入思考。
——学科竞赛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高效化。2012年,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有72人次获得了省一等奖以上奖励,其中14人次获得全国一等奖,6人次取得保送资格,77人次获得省二等奖。同时,有7 人次在省作文竞赛中获奖,74人进入了全国创新英语大赛复赛。2013年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有99人次获得省一等奖。方燠获全国信息学奥赛银牌,周一念获铜牌;方燠还获得了清华大学2014年高考加60分的资格。在各类学科竞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中共有228人次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
——科技教育成果显著。学校先后邀请中国科学院陆埮院士,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在我校“大成讲坛”作科技报告。孔玲芸老师在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教制作创新奖”,创新成果已经获得国家专利。韦威同学获得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以及“中国科协主席奖”,廖冕同学的作品入围第25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以我校学生为主力的代表队获江苏在第二十五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获得省团体一等奖,沈炜煜同学获个人特等奖,罗易凡、张若禹同学获省一等奖。在江苏省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JSYPT)中,我校“丹凤麒麟”队获得铜牌。钱子莹等同学的8件作品参加了镇江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科学小论文、发明创造、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比赛。“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丹阳市科技局20万元科技创新基金的支持。
——课程基地建设有序推进。2011年,我校申报成功省首批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生态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有序推进,通过建设“生态实验园”、“生态教育园”和“生态实践园”,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体验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生态教育课程资源,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推进生态教学、生态教育和生态文明三个层次的发展。目前,学校完成了数码显微实验室、生化分析实验室、生态探究实验室、阳光花房、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等的建设。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创新实验室正在规划设计。学校基于课程基地的课程建设、创新活动正在不断推进。
——教育国际化领域不断拓展。学校把教育国际化作为提高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先后与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中学等结成友好学校,通过派教师出国培训,组织学生参加海外修学旅行,拓展教育国际化领域。2013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近几年,学校国际班先后有三十多人进入外国高校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