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用户登录 | 加入收藏夹
【挂牌督导】
     
政策制度
计划总结
督导报告
整改报告
工作反馈
   您现在的位置: 丹中网站 >> 挂牌督导 >> 工作反馈 >> 正文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总结与反思
作者:督导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0-23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总结与反思  

一、“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取得的成绩  

1.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不断巩固。  

以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秉承“厚德、明理、笃行”的校训,学校在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炼中确立了“大成教育”的理念,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宗旨,确立了培养“人格健全有智慧,勇于创新有能力,全面发展有特长”的高素质人才的育人目标。在“集大成,养大气,育大智,创大业”的大成教育理念熏陶下,丹中的“大成文化”逐渐形成。  

2011年,我校“大成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获批为江苏省级立项课题,学校以“大成文化”为核心,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举办了“大成讲坛”邀请了著名校友黄惠群作报告,学校的《大成教育》每期都刊登杰出校友的事迹,校园广播台、宣传橱窗,以及典雅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不断彰显“大成”文化的魅力,熏陶渐染着丹中师生,践行“大成”教育的理念,逐步形成了优质与特质并重的“大成”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大成”学校文化氛围、多样与选择结合的“大成”校本课程体系、自主与创新结合的“大成”课堂教学模式、品牌与特色并重的“大成”学校发展轨迹。  

2.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升。  

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是丹中人坚持不懈的追求。在学校管理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努力实现全体丹中人精神面貌的转变,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努力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追求精致化、精细化;努力实现育人模式的转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发展。学校再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镇江市文明单位,继续获得了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格。同时,还获得了南航、苏大、南师大等高校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格。  

同时,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质量连年稳中有升。2011高考本科达线率接近80%,再创其中一本达线超过370人,本二以上达线680人。张洁同学以总分410的高分进入江苏省理科前60名,孔曲同学以394分名列江苏省文科第39名;有9人进入省文理科前200名,7人进入镇江市理科前十名,5人进入镇江市文科前十名。2012高考本一达线398人,本二以上达线685人,体艺类公办本科达线24人,合计709人;清华北大录取4人。学业水平测试取得84人获得4A,人均加分1.97分的好成绩。2013高考本一达线392人,本二以上达线710人,艺术类公办本科26人,合计736人。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取得了138人获4A的佳绩。2014高考本一达线447人,本二以上达线734人,镇江市理科前十名7人,镇江市文科前十名4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录取7人。学业水平测试4A人数名列镇江大市第一名;各学科一次性合格率基本实现100%,人均加分2.83分。  

3.优秀教师群体不断壮大。  

通过“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工程”的深入开展和成立学校青年教师联合会,学校加大了青年教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和名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尚师德修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较规范的教育科研能力,个性鲜明的名教师队伍。学校现有240多位教职工,其中在职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4人,特级教师5人,镇江市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35人,中学高级教师118人,拥有各类拔尖称号的教师191人,优秀教师群体已覆盖了所有学科。学校拥有镇江市级名教师工作室一个,丹阳市级名教师工作室四个。  

近几年,我校名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朱禾勤校长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镇江市名校长,周炳兴、李胜荣老师被评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束晓霞、聂海峰老师被评为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陈昌华、许国霞被评为镇江市“十佳教师”。孔玲芸老师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中小学科技辅导员。教师中有4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业务竞赛中获镇江市一等奖以上奖励,26人(项)获得镇江市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  

同时,学校班主任岗前培训成为常态,以“精细化管理与学生发展指导”为培训主题,通过专家讲座、学习研讨和经验交流等形式,学校逐渐形成了一支知识丰富、能力超众、人格高尚的专业化班主任队伍,目前已经有3人次在江苏省和镇江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获奖。  

4.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学校特色。  

20118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成为省首批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十四所学校之一。2012年,被评为“镇江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优秀学校”,2013年被评为镇江市特色学校。2015年,学校成为南京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合作伙伴”。学校制定了“一体多翼”的学校特色建设策略,即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体,以拔尖创新试点班的课程建设、生态教育课程基地的建设、教育国际化发展等为支撑,努力培养“多元优质发展”的“大成人才”,打造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逐渐形成了具有丹中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近几年,学校在创新班开设了“感受语文”、“毛泽东诗词赏析”、“物理与生活”等十余种校本课程,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学校组织学生到南京、北京等地的高校开展励志修学培训和科研见习活动,深入到当地高科技企业及社区进行社会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组织了内容丰富的研究性学习。2011届创新班学生分成27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调查研究,撰写报告,制作课件,进行交流和评比,《超市心理学》、《走进南朝石刻,感悟齐梁故里》、《耳环,在古老与时尚之间》、《废电池的危害与回收》、《新高一学生初中时期与假期内睡眠情况的研究报告》等研究或调查报告,体现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2012届创新班学生组织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的探讨”、“十大物理学难题困扰世界”、“流行音乐史”等25个课题开展了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制作课件,进行展示和评比,他们撰写的研究调查报告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科学问题的深入思考。  

——学科竞赛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高效化。2012年,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有72人次获得了省一等奖以上奖励,其中14人次获得全国一等奖,6人次取得保送资格,77人次获得省二等奖。同时,有7 人次在省作文竞赛中获奖,74人进入了全国创新英语大赛复赛。2013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有99人次获得省一等奖。方燠获全国信息学奥赛银牌,周一念获铜牌;方燠还获得了清华大学2014年高考加60分的资格。在各类学科竞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中共有228人次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  

——科技教育成果显著。学校先后邀请中国科学院陆埮院士,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在我校“大成讲坛”作科技报告。孔玲芸老师在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教制作创新奖”,创新成果已经获得国家专利。韦威同学获得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以及“中国科协主席奖”,廖冕同学的作品入围第25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以我校学生为主力的代表队获江苏在第二十五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获得省团体一等奖,沈炜煜同学获个人特等奖,罗易凡、张若禹同学获省一等奖。在江苏省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JSYPT)中,我校“丹凤麒麟”队获得铜牌。钱子莹等同学的8件作品参加了镇江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科学小论文、发明创造、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比赛。“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丹阳市科技局20万元科技创新基金的支持。  

——课程基地建设有序推进。2011年,我校申报成功省首批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生态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有序推进,通过建设“生态实验园”、“生态教育园”和“生态实践园”,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体验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生态教育课程资源,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推进生态教学、生态教育和生态文明三个层次的发展。目前,学校完成了数码显微实验室、生化分析实验室、生态探究实验室、阳光花房、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等的建设。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创新实验室正在规划设计。学校基于课程基地的课程建设、创新活动正在不断推进。  

——教育国际化领域不断拓展。学校把教育国际化作为提高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先后与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中学等结成友好学校,通过派教师出国培训,组织学生参加海外修学旅行,拓展教育国际化领域。2013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近几年,学校国际班先后有三十多人进入外国高校学习。  

5.学生发展指导工作获得重视  

2011年起,我校开始推进学生发展“导师制”,不断提高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水平。结合“志愿导学”活动的开展,学校完善了《学生发展导师制实施方案》,制定了《学生发展指导教师工作手册》,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全面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  

——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制定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工作方案》,确定了学生发展指导的工作原则,明确了工作目标与内容、实施方法与途径,并依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细化了各学段学生发展指导实施内容、方法。学校召开了多次专题研讨会,并在全校进行宣传、动员和培养,分年级、班级落实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指导教师,强化了发展指导过程的管理,脚踏实地地开展了学生发展指导工作。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了心理专题讲座;在校园网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专题网页,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建立网上咨询室,由专业教师提供在线咨询,帮助学生及时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和一对一个别咨询的形式,对出现成长困扰的学生给以及时的指导,减少困扰的不良影响。  

——开设了学生发展指导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理想、心理、学业、生活和生涯等方面的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利用主题班会,加强学业指导,通过专题讨论、个别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诊断和指导,指导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在升学考试、专业选择上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   

——建立了学校危机监控和干预体系。树立危机预防意识,提高学生危机应对技巧、危机耐受力和危机免疫力,预防危机的发生。建立了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信息网络和快速反应通道,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加强了对学生心理危机的监护并提供及时干预,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及时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在危机事件结束后,适当给予后续指导。  

6.学生特长得到不断发展。  

在持续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不断开展学生特长培养工作,学校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特长培养的指导意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不断改进和强化学生的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特长的培养措施,促进学生个性完善、特长养成与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创设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展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特长,在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素质全面、特长明鲜的尖子生和特长生。  

学校广泛开展了学术科技类社团、兴趣爱好类社团、公益服务类社团的建设活动,以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教育内容作为载体,给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舞台。目前,学校社团涵盖文、理、体、艺等多门类,社团总数达到20个。社团成员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7%,指导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20%20135月,朱禾勤校长在镇江市中学社团工作交流会做了大会主题报告。2013年,《砚池》杂志获江苏省优秀文学报刊一等奖,并获得镇江市优秀文学报刊特等奖,《杜若》获镇江市诗刊评比特等奖。齐梁辩论社获得镇江市2013年第五届中学生辩论赛团体亚军。  

结合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艺“1+2”工程的开展,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都在98%以上。在丹阳市文艺汇演中我校四个类别的节目均获得一等奖,另有多人在各类艺术竞赛中获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2013年,我校在丹阳市文艺汇演中取得了团体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多个节目获得丹阳市一等奖以上奖励。  

7. 教学质量管理和教育科研不断深化。  

丹中人瞄准省内一流高中,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管理过程,通过构建生态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中,强调合理确定教学起点,注重打造以“智慧课堂”为特色的高效课堂,狠抓学习过程管理,分层要求,按照“高标准、低起点、小步骤、勤反馈、严要求、多鼓励、抓落实”的教学策略,视学习“五认真”的落实,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进取、自主学习、刻苦认真的精神。  

重视教学的反思和调控。对学生各项学习活动及时进行恰到好处的点评,提倡引导性评价、鼓励性评价。重视反思,学会反思,养成反思习惯,完善反思形式,丰富反思内容,使各类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收获。制定《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方案》,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过程、学生学习表现结果的监测和调控,加强对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不断加强。学校开展了两个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在生态体验中构建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束晓霞)、“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陈昌华)和省级课题“适切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新课程下应用创新实验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李胜荣)、“网络环境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吴福舟)等课题的研究,并相继取得成果,已经结题。2012年,我校“自主合作创新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得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绿色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周炳兴)获得二等奖。  

2012年起,我校开展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策略与行动研究”(朱禾勤)、“大成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仇爱平)和“从观念到行动: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研究”(束晓霞)的三个省级课题的研究。学校共有15个课题被批准为镇江市“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学校全面推进“智慧课堂”的研究,积极开展省级“生态教育课程基地”的建设,深入开展课程结构改革。2013全校承担的省、市级课题研究项目合计62个。近年来,学校有两个省级课题、一个大市级课题和33个丹阳市级小课题顺利结题,共有81篇论文发表或获省级上以奖励,有28项(人)教学与科研成果获省市评比奖励。  

8.学校管理逐步迈向制度化、规范化  

近年来,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推进了学校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构建了职能处室与年级部纵横结合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学校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形成了较规范的内部管理体系,提高了学校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不断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学校完善了中层干部的竞聘上岗机制,实行中层干部动态管理,完成了新一轮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学校制定了《教研组长竞聘方案》,2013年,完成了新一轮的教研组长的竞聘,激发全校教学教研的活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学校中坚力量,助推教学质量提升。  

不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学校完善了《教职工聘用制度与实施办法》,制定了《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奖励绩效考核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调动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推进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学校制定了《加强后勤职工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新型用人机制,加强后勤员工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完善后勤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健全后勤考核制度,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提高后勤员工的业务素质,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国际部综合大楼投入使用后,学校成立了文昌苑后勤服务公司,加强了管理,改善了学生住宿的条件,多层次满足了广大师生员工就餐需求及学生住宿需求。  

二、问题反思  

七十二年的汗水和智慧凝结成了累累硕果,特别是学校“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发展成绩显著,但是面对社会各界的要求和期待,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遗憾和不足。学校在蓬勃发展过程中又面临着诸多崭新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懈努力。  

1.学校的教育理念需要不断深入每一个丹中人的思想。  

“大成”的理念还没有深入每一位丹中人的思想,并内化成信念,转化为实践。学校大成文化建设还要与“一训三风”的传承与发扬有机结合。  

在减负背景下,围绕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家长、社区教育的整合,提高德育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系统性的德育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具有省前中特色的德育模式。  

2.教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专业化发展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发展需求,存在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不足、教师发展培训力度不够、名教师的数量与学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少数教师职业动力不足,存在着“守成”思想,长期在“高原地带”徘徊,出现了专业发展的瓶颈状态。着眼于长远来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加大名教师培养的力度。  

3. 学校品牌学科建设和教科研的水平还未能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教科研的指导与过程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还不够,创新课程、校本课程没有形成系列化,校本教材的出版仍然是空白。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较大转变,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旧的观念与习惯对教师教育与教学上的束缚还时有体现。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缺少比较深入的思考,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经验。校本课程备选的很多,但如何才能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更好地激发学生选修的兴趣;同时需要激发教师积极开发品牌课程、精品课程。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还有待提升。教师的课程整合和开发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还无法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管理队伍工作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仍需加强,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要进一步优化,青年干部队伍的培养要进一步加强。  

5.硬件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  

学校自2000年原址改造至今,设施设备已相对落后,与发达地区的四星级高中发展要求已极不相符。  

1)校园面积过小且没有发展余地。省内四星级高中大都占地在二百亩以上。但我校目前占地面积不到128亩(85523平方米),其中砚池、笔架山和南苑景区等约34亩(12500平方米)为不可用面积,可使用面积不足94亩。且学校南边为新民西路,北边为公园新村,东西两侧均为民房,周边已经没有发展余地。  

2)教室已经不符合规范。 “中学的普通教室宜在五层以下,不宜超过五层”,而我校两栋教学楼均于2001年建成,共六层,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同时,学校教室数量不足,没有一定数量的必修、选修课专用教室和学科专用教室,不能满足学生分科学习、活动使用。同时,学校虽然有美术、音乐、舞蹈教室,但均无法达到四星级高中要求的省一类标准配备。  

3)实验室等教学辅助用房配备不达标。  

目前,我校图书室使用面积仅为6000多平方米,只有2个阅览室,不到120个座位,已经无法正常开设一个年级的阅读课,对照标准,我校阅览室缺150个座位,并缺少电子阅览室。我校实验楼为二十多年前建成,实验室数量已经不符合标准。尽管学校在建设省“生态教育课程基地”里进行了改造,但我校理、化、生实验室及配套使用的仪器室等数量仍然不符合要求。我校的计算机室面积也很小,共有290个座位,同时设备已经十分陈旧,按照要求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已经十分困难。按省四星级高中评估标准,学校还需要“配备理、化、生探究实验室及通用技术实验室,设置固定的选修科目教室,充分满足必修、选修课程开设的需求”,但学校已经没有场所来建设这些专用教室。  

此外,我校学生食堂、宿舍也已经建成多年,条件简陋,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但由于学校债务沉重、资金不足,无法改善。  

4)学生运动场地严重不足。对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和省四星级高中评估标准,我校学生运动场所严重不足,在2012年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我校校园体育活动工作的专项督查中也指出并要求整改。学校田径场塑胶跑道老化、起泡、破损;篮球场等活动场地拥挤,地面破损严重。学生运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2、德育认识有待提高,德育品质亟待升华  

在新的时代如何准确、全面地认识德育,发挥德育的核心作用,如何围绕着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创新性的开展德育工作,学校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①德育教育缺乏顶层设计,也因此缺乏系统性,德育工作的开展往往是针对一时一事,显得零散、琐碎。  

②缺乏全员参与德育教育的德育氛围,学生的思想教育局限于班主任和部分教师。  

③在教育过程中,班级的主体阵地、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凸显,但对校园环境的影响作用、书店图书馆等文化阵地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④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严格,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体现不足。  

⑤随着学校生源格局的变化,对学生的研究不够,导致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工作方法相对落后。  

   

4、课程建设与实施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校在课程建设、校本研修、教学科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有待提升,校本课程中的精品课程较少,部分学生自主选择性课程质量不高,特色课程和特色项目的建设面临进一步提升的压力,国际课程还需做强做大。  

5、持续提升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改革仍是重大课题。教学质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高效课堂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目前,我校在教学管理策略、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课前的准备策略不到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深入,课后作业的选择、设计和布置有较大的随意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6、以科研促教学,教育科研应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目前在教科研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在思想层面上,教师对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研究氛围不够浓郁,缺乏学科研究的领军人物。②在实践层面上,一方面缺乏能够引领全校的龙头课题,另一方面教育科研的过程不够规范,不能充分结合教学实践的需要,对于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③在成果层面上,一方面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不足,档次不高,另一方面对于已有成果,尤其是部分优秀的微型课题,缺乏总结提升,推广力度不强。

 


文章录入:督导室    责任编辑:jylix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苏公网安备 32118102000018号 省丹中信息网络中心制作维护(建议1024*768+IE7.0以上)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C) 2012-2013 地址:江苏省丹阳市新民西路138号 邮政编码:212309
    电话:0511-86522062 传真:0511-86522062 电子邮件:sdygjzx#163.com(请将#改为©)